时间:2019-11-04 浏览量:1012 【打印此页】
1949年11月1日,星期二,新中国中央政府各机关正式最先办公。
北京东四马大人胡同,一家新单位正式建设。它就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最早的院部办公地——马大人胡同10号(现育群胡同17号)大门
与祖国偕行,与科学共进。今年11月1日,它也迎来了70岁生日。
70年来,中科院从17个研究所的千余名科研职员,生长壮大到100多个研究机构、近7万人的立异步队;从“向科学进军”的“火车头”、“科学春天”里的先行者,再到成为“建设天下科技强国”的排头兵……
70年的中科院生长历史,是一部空手起身、筚路蓝缕的斗争史,是一部探索科技刷新立异的实践史,更是一部浓缩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生长的生长史。
新中国建设时,天下科技职员不凌驾5万人,其中,预计只有七八百位较量有成绩的科学家,这就是科技自主的家底。中科院从降生之日,就肩负着生长新中国科学手艺的重大使命。
1949年春天,钱三强、恽子强、丁瓒和黄宗甄受命筹建中科院;9月他们提出《建设人民科学院草案》,强调“科学为人民效劳”,将建设的机构被暂命名为“人民科学院”。10月25日,政务院决议新机构命名“中国科学院”。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下令,向郭沫若院长揭晓中国科学院印信。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建设。
建院初期,为顺应迫切需要,中科院在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和其他研究机构的基础上,凝聚海内外优异科学家,迅速整合、逐步形成了研究机构、学部和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确立了天下学术中心的职位,成为向导天下提高科学水平、作育新生实力的“火车头”。
中科院在建设之初,周恩来就提出,要让中国科学院成为天下提高科学水平、作育新生实力的火车头。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张文裕、师昌绪等一大批科学家陆续放弃外洋的优厚遇遇,毅然奔向祖国的怀抱,在中科院艰辛创业。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设立。经由天下科学界推荐和重复讨论协商,首批233位中科院学部委员人选爆发了,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院士的前身,他们大多是中国主要学科的开拓者和近代科学的涤讪人。
学部建设后,全体学部委员组织全中国的科学家加入体例了十二年科学手艺生长远景妄想(1956年—1967年),这是新中国建设之后我国制订的第一个科学生长妄想,并将原子能、电子学新手艺、喷气手艺等12个重点使命凝练为“四项紧迫步伐”:生长盘算手艺、半导体手艺、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使用手艺。由中科院集中科技实力筹建相关研究所,投入强国强军的科研大业。
中国科学院学部建设大会在北京饭店召开。
中科院秉持了“科学为人民”的初心,建院初期的事情重点之一就是急民生之所急:团结攻关,竣事了中国不可生产抗生素的时势,填补朝鲜战争前线步队的医药急缺;开展天下调研,在苏、皖、鲁、冀、豫推广治蝗要领,终结了中国几千年的蝗灾历史;集结20多个研究所,几百名科研职员,投身风沙肆虐、旱涝、盐碱并存的黄淮海平原的要地,一连30年打赢一场刷新中低产田、新建大粮仓的“黄淮海战争”。
中科院的建设不但涤讪了新中国的主要学科基础和科研系统,也发动了我国工业手艺系统、国防科技系统和地方科技系统的形成和生长。
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与一批高水平的同事建成中科院力学所。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问钱学森:“我们国家用15年,在原子弹和导弹尖端手艺上能不可靠近天下先进水平?”钱学森回覆:“只要妄想周密,事情起劲,是可以实现的。”
钱学森在上课
国家大事就是科学院的大事,“到科学院搬兵”成了常态。时任中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曾说,中科院是凭证中央确定的“鼎力大举协同”和“三家拧成一股绳”(二机部、七机部和中科院)的精神,主要肩负原子弹和导弹研制中一系列要害性的科学和手艺使命,包括理论剖析、科学试验、计划设计、研制以至批量制造所需的种种特殊新型质料、元件、仪器、装备等。
为落实“两弹一星”研制使命,中科院发动了其时全院2/3的科研职员加入相关研制事情,投入40多家单位、约17000余人加入相关的事情,约千余名科技主干运送到其他机构,孕育或共建多家研究院所。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23位科技专家揭晓“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21位为中科院院士,17人曾在中科院事情,还包括钱三强、钱学森、赵九章3位科技帅才。
在中国确立载人航天目的后,中科院扛起重任,发动50余家院属单位,实验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起劲肩负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区分率对地视察系统等国家重大使命,立异空天平台及先进有用载荷等空间手艺,突破了大批要害焦点手艺。“神舟”“天宫”和“嫦娥”的精彩背后,是一批无名科学家在默默托举。
中科院甘当国家科技机构的孵化器。“两弹一星”研制时,为了事情的利便,中央决议把原子能研究所整建制交给二机部。中科院卫星研制使命移交给国防部分,详细交给了七机部,即现在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前身。
昔时,中科院播下种子,开枝散叶;现在,其衍生的科研机构已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中科院照旧科技刷新生长的急先锋。
20世纪70年月中后期,中科院在天下科技界率先拨乱横竖。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天下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叙述了“科学手艺是生产力”“科技事情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害是科学手艺的现代化”等振聋发聩的主要论断。中科院在这次大会的头脑、理论和组织准备等方面做了要害事情。郭沫若院长在终结式上揭晓的“科学的春天”演讲,成为天下风向转变的、鼓舞人心的标记性事务。
龙门陡开,江鲫奔腾。突破桎梏后,中科院率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正?蒲兄刃,率先开展了与西方蓬勃国家的科技交流相助。1979年1月,中科院恢复学部运动,行使学术向导职能。1980年10月,增选出283位新学部委员。1977年10月,中科院率先恢复研究生制度,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即中国科学手艺大学研究生院建设。1982年6月,经中科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授予新中国第一批博士学位。
20世纪80至90年月,中科院贯彻党中央关于“经济建设要依赖科学手艺,科学手艺事情要面向经济建设”的目的,在科研组织治理、拨款制度、人事制度、学部制度、研究所治理体制、科技效果转移转化和工业化等方面举行了一系列刷新立异和探索,走在天下科学手艺体制刷新的前线。
陈春先,这个在中科院物理所造出中国首个托卡马克装置的核聚变专家,立志要建中国的硅谷,所在就在中关村。他与中科院同事开办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手艺生长效劳部,厥后被以为是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雏形。
他的创业事迹获得国家向导人的一定后,吹皱了一池春水?萍伎⑿凸敬笞谟肯。
1984年,柳传志与盘算所10名职工,用20万元开办了盘算机公司,在中关村这块立异创业的沃土上迅速生长成为厥后的遐想。20世纪80年月,中科院职员开办的“两通两海”(信通、四通、科海、京海)等为标记的高手艺企业在中关村崛起,发育成为中国高新手艺的第一基地。在我国掀起了科研职员“下海”创业的第一波热潮。
现在的中关村,成了中科院的代名词,也成了我国立异创业的地标。
回首中国科技生长历史,若干重大科学决媾和机构设立都与中科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81年5月,为推动我国科技体制刷新,厘革科研经费拨款方法,中科院89位院士(学部委员)致函党中央、国务院,建议设立面向天下的自然科学基金,在邓小平的亲热眷注下,国务院于1986年2月批准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中科院院士给邓小平写了《关于跟踪天下战略性高科技生长的建议》,提出要跟踪天下先进水平,生长中国高手艺的建议,邓小平连忙指挥“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863妄想由此降生;
——1994年,为解决其时科技人才断层、新兴学科薄弱等问题,中科院决议从院内主要的经费中筹措一笔人才专项经费,实验了我国第一个面向外洋高条理人才的“百人妄想”,此妄想吸引了一大批外洋优异科技人才回国,使我国一些主要学科领域迅速走到天下前沿。
随着知识经济看法和国家立异系统理论的普遍撒播,中科院1997年12月向中央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立异系统》的研究报告。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国家立异系统的重大决议,决议由中科院率先举行建设国家知识立异系统的试点工程,真正建设起中国自己的立异系统。中科院施展刷新试验田的作用,先行先试、积累履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立异蹊径。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科院,这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视察的首个科教机构。总书记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中科院“是一支党、国家、人民可以依赖、可以信托的国家战略科技实力”,勉励其要“施展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的优势,一直出立异效果、出立异人才、出立异头脑,率先实现科学手艺跨越生长、率先建成国家立异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科院实验了“率先行动”妄想,周全推进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实验研究所分类刷新,增强科研战略结构,推进机关科研治理刷新,深入实验人才作育与引进系统工程,开展国家高端智库试点等。中科院还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将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纳入到国民教育系统。这一时期,中科院组织实验的先导专项和四类机构建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实力,各项事业进入快速生长轨道,泛起出崭新气象。
70年来,中科院走过欠亨俗的蹊径。
这里效果丰富,从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哥德巴赫意料研究,到建成并刷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数十载接续撰写《中国植物志》,到“中国天眼”完工启用,墨子号、悟空号等空间科学系列卫星飞向太空;
这里头脑深邃,从提出“科学十四条”到迎来“科学的春天”,从建设国情研究小组到宣布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再到建设国家立异人才高地建设、开展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
这里人才济济,从华罗庚、钱学森、竺可桢、童第周、陈景润,再到吴文俊、黄昆、刘东生、叶笃正、李振声、吴征镒、师昌绪、谢家麟、郑哲敏、张存浩、赵忠贤等,刷新开放以来,中科院先后有700多人次在国际主要科技组织任职,凌驾100位科学家获得国际科技界的主要奖项;
这里活力迸发,从建设研究生制度到实验博士后制度,从“百人妄想”到知识立异工程,从中关村第一个民营企业到建设数百个科技效果转化、孵化机构,从启动实验先导专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实力再到周全加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3个科创中心和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承载起几代中国人科技兴国、强国的期待,中科院在“科技立异、报国为民”的征程中,一直砥砺前行!